全台节电,用户节电迫在眉睫
全台持续飙高温,尖峰用电刷新纪录,备转容量率1.64%,创十年新低,逼近限电警戒。尽管要求用户节电迫在眉睫,但面对未来,节电政策却忌讳急就章、虚应故事。
台湾去年推节电竞赛,提供八亿补助金鼓励县市争取,一年下来仅六县市省到电,整体用电量仍微幅成长。
理论上这类能源效率政策的实施初期,往往带来反弹效应,进而阻碍节能步调。亦即,政府企图提升用电效率的结果,整体耗电有可能不减反增,原因之一是感觉电费少了,便不觉得有需要努力节制。
当政策上鼓励换上一台具能源效率标章的冷气机或是换上一套LED灯具,可能首先要提防的是,反弹效应盖过了提升的效率。尤其值得警惕的是,由于占上风的政治论述往往有违事实,因此真正重大的影响倒不在个别反弹效应本身,而是让那些原本就主张能源问题没必要或是无法解决、能源效率也无以收效者,藉以对整个节能政策做出大反弹。
当然,能源效率政策不可因此弃守。新的能源政策目标,应着眼于技术可行且在经济上具说服力,官员尤需加强分析这些政策实际带来的效益。此外,台湾公部门往往深陷“施工节电”的迷思。不仅在设置节电装置和设备上倾向增加数量,接下来的使用心态更可能欠缺特别节制和追踪成效。
简单有效的节电,莫过于把用不着的电器关掉。整体节电策略的首要,则在于了解能源是如何用掉的。这需要建立耗电与其使用情形的关系,并透过能源盘查,分析随时间的变化情形,进而找出能减轻电能浪费的用户、系统及步骤。
更新建筑是高能源效率的良机。若能设计得既舒适又较符合能源效率,便可望在电费上省下将近五十%。例如藉着有效的感测器,可避免让其实只需在部分时间作动的照明与设备,廿四小时都无端开着。在我们的工作和生活中,让电灯、空调等设备在空无一人的房里开着的情形,并不稀奇;而这些设备未配合实际人数、任务或空间分配需求去开关,更是大家习以为常的事。
透过能源效率及整合再生能源,以达成永续能源目标,已大致克服技术上或经济上的障碍,真正的障碍乃在制度上、结构上及政治上。尽管实现能源转型的困难程度不难想见,但未来成为全球竞争赢家的必要条件,也正在于藉由能源转型过程中所产生的优势,带动经济发展新契机。
从长期经验看,要改变消费大众行为,才是一大挑战,而提升能源效率的有效方法,不外让能源价格上涨;只有在有了合理价格之后,才能有效导正人们的价值认知与行为,让整体朝向正向发展。